当前位置:炫书吧>科幻小说>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> 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(2 / 2)

在靖难之役整个事件过程中,他觉得姚广孝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。

其一,姚广孝极力敦促永乐帝巩固北边重地,从而建立一个夺取胜利的坚实后方根据地。

姚广孝随永乐帝到北平后,居住在与燕府相近的庆寿寺,与永乐帝商量政事时常常屏退他人。

其二,姚广孝帮助永乐帝集结起兵的军事力量,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。

永乐帝决策起兵之前,将招兵买马的重任交给姚广孝。

命令姚广孝暗地里遴选将领,招募士兵,寻找奇人异士。

其三,在靖难之变中,姚广孝运筹帷幄,对永乐帝的最后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。

永乐帝的后方基地是北平,而进攻目标却是京都南京。

因此,永乐帝带兵转战中原之时,委托姚广孝镇守北平,使得姚广孝在北平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

南京被燕军攻破后,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,永乐帝即位为明成祖。

纵观靖难之变全过程,永乐帝之所以胜利,固然与其卓越才能有关。

但姚广孝以其高超的谋略、出众的才华,也起了关键作用。

“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,明成祖朱棣登基,改第二年为永乐元年。”

“同年九月,大量参与靖难之役的将领获得高位厚禄。”

“因姚广孝对功名封赏无意,直到同年十月,才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。”

“永乐二年三月中,朱棣有意让姚广孝还俗为官,钦授姚广孝为太子少师。”

“并下令要求姚广孝蓄发,恢复其姓氏姚,赐名广孝。”

“姚广孝仅接受复姓赐名和太子少师官职,拒绝蓄发还俗。”

“此后每日整装上朝,下朝则回到寺庙,延续僧侣生活。”

“同年六月,苏湖一带水利失修,夏季洪涝成灾。”

“朱棣先命监察御史高以正到当地督察,之后又命姚广孝回乡赈济,以散财得民,笼络人心。”

“时隔二十余年,姚广孝荣归故里,供奉已故父母牌位之余,向亲族近邻发放金钱和丝帛,让乡族共享荣华。”

“为协助苏湖赈济,姚广孝不厌烦劳,亲身前往各县。”

“指出县官过失,督促县官发放粮食,灾民生计问题得以解决。”

“姚广孝回京后,继续任职太子少师,受命辅导太子朱高炽和皇长孙朱瞻基。”

“朱棣器重太子朱高炽,并且有意培养隔代接班人,希望朱瞻基之后可以继承朱高炽的功业。”

“于是永乐五年四月,朱棣下令让九岁的朱瞻基出阁就学。”

“要求姚广孝和翰林内阁大臣在华盖殿东处开设讲席,往后讲学侍读的地点又改至武英殿。”

“朱棣自登基后便十分重视思想统治,持续推进史料文献的修订工作。”

“因朱棣对之前官员监修的《永乐大典》和《明太祖实录》不太满意,年逾古稀的姚广孝先后于永乐二年和永乐九年,受命同文官组织修订《永乐大典》和《明太祖实录》。”

“修订工作历时多年,最终成书皆令朱棣大为满意。”

“永乐十年,姚广孝回看早年所撰《道余录》,将之重新抄写后对外流传。”

“其文经流传后,对明清两代产生深远影响。”

“《道余录》全文从佛教立场出发,引用史实和佛儒两家经典对二程、朱熹等人排斥佛教的说法逐一辩驳,以求儒、道、佛三教共存。”

“但碍于当时社会奉行程朱理学的传统,《道余录》在明清两代饱受诋毁。”

姚广孝:我衣锦还乡,荣归故里,却不能被家乡人理解。

这些年来,他拒绝了皇上无数次的封赏,一个人过着清贫的生活。

他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感受到了被抛弃的痛苦。

不是被皇上抛弃,而是被家乡的亲人抛弃。

皇上登基后的第二年,时任太子少师的他衣着光鲜地回乡省亲。

他是朝廷重臣,一路上都受到地方官的热烈欢迎和奉承拍马。

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,衣锦荣归的弟弟还乡,唯一的姐姐却没有跑出家门迎接。

当他兴冲冲地朝姐姐家跑去的时候,发现姐姐家的门关得很紧。

他从邻居的口中知道,自己的姐姐是在家的。

但是,邻居们不知道,为什么他姐姐关着门不见他。

对于这个原因,他心中是知道的,那就是因为他在姐姐眼里是助纣为虐的人。

不仅如此,他年轻时的好朋友也关着门不愿相见。

好友只托人捎了几句话,大概意思是,穷人不与富人相交。

其实他非常明白,好友不是说自己不配与富人相交。

而是说像他这样暴富的人不配与好友相交,因为他的富和贵来得都不正,充满着血腥。

想想皇上执政之初,大开杀戒,动不动就灭人的族。

他也曾劝皇上减少杀戮,可皇上不听,这难道是他的错吗?

他也曾告诉皇上,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,不能杀。

可是,皇上灭了方孝孺的十族,这也是他的错吗?

故乡的拒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,自此以后,他白天穿官服,照样上朝,晚上就换上僧服,吃斋念佛。

“永乐十六年,姚广孝病重,不能上朝,居住在庆寿寺中。”

“朱棣数次前去探视,赐金唾壶,并问他有什么要求。”

“姚广孝想到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,希望朱棣能赦免。”

“当初,朱棣进入南京,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,溥洽知道这件事。”

“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,朱棣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。”

“而命给事中到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,一直都找不到,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。”

“直到这时,朱棣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,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。”

“不久,姚广孝病逝,终年八十四岁。”

“朱棣废朝二日,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,追赠他为上柱国、荣国公,赐谥恭靖。”

“永乐二十二年,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去。”

“太子朱高炽继位,是为仁宗。”

“姚广孝曾在靖难之役中辅佐朱高炽坚守北平,后来又实任太子少师之职,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,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是满怀崇敬之情。”

“朱高炽继位为帝后,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。”

“洪熙元年为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纪念日,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,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。”

“配享太庙,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。”

“通观明太祖,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,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,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。”

“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太庙者,仅有姚广孝一人,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。”

朱棣:姚广孝临终之前请求朕赦免溥洽,朕不忍心拒绝。

在姚广孝时日无多的时候,他亲自前去探望。

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,需要借助姚广孝的和尚身份帮忙。

应天被攻破后,朱允炆一把火将皇宫给烧了。

朱允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,活不见人,死不见尸。

随着时间的流逝,关于朱允炆去向的谣言越来越多。

其中的一个是朱允炆没有死,他的主录僧溥洽秘密安排,将他送到某个安全的地方。

朱允炆的藏身之地,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寺庙里,因为溥洽是和尚。

他下令明察暗访,将天下的寺庙都给搜遍了,还是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。

这个时候,他就只能请求姚广孝帮助。

修撰《永乐大典》的时候,他就请姚广孝出山相助。

表面是修撰《永乐大典》,真正的用意是查访朱允炆的下落。

《永乐大典》中有一部分涉及佛家的著述,如果要写,必然请天下的有道高僧。

朱允炆是皇帝,藏身之处必然受到至少一个得道高僧的庇护。

如果能请那位得道高僧前来,他一定可以查到朱允炆的下落。

可是,《永乐大典》修好了,他仍然没有见到庇护朱允炆的得道高僧。

朱允炆的下落,至今还是一个谜。

所以在姚广孝临终之际,他跑去探望姚广孝,也是为了问清楚朱允炆的下落。

最后,姚广孝郑重其事地向他提出一个请求,放了溥洽。

他当时看着姚广孝,脑中思潮起伏,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
传言溥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,可是却什么都不说,他也不知道溥洽是否知道。

他那时看了姚广孝一眼,姚广孝的眼神仿佛是说放心没事的。

确实如此,姚广孝单独见过溥洽。

但关于他们见面后的谈话,姚广孝也是什么都没告诉他。

他觉得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溥洽对姚广孝说了朱允炆的下落。

否则,姚广孝不会在临死的时候,请求他放了溥洽。

由此而论,溥洽出去后,可能不会为他的统治带来麻烦,否则姚广孝就不会劝他放了溥洽。

既然姚广孝都相信溥洽,他也只好选择相信。

再说了,这是姚广孝的临终之求,他也不忍心回绝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炫书吧